白朴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创作原由

  在白朴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人对他起过相当重要的影响,这就是元好问。1233年南京被攻陷后,一片喊杀声中元好问抱着被他视为“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的神童白朴逃出京城,自此,白朴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他身边。白朴自幼聪颖好学,这时又有大学问家元好问的悉心指导,因此他的学业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十几岁就已才华出众,声名远扬。但是生逢乱世,又加幼年仓皇失母的离散之痛不绝于胸,因此他无意于建功立业,拒绝了朋友的极力举荐,只是以纵情诗酒、游乐山水为己事。这条人生道路的选择,使世间少了一位谨小慎微的官宦,却诞生了一位流芳至今的文学大家。白朴曾到各地漫游,两次到过大都(今北京),还游历了顺天(今保定一带)、寿春(今安徽寿县)、怀州(今河南沁阳)等地。与许多才子名流优游于诗酒之间,这些人多为当时有名的杂剧或散曲作家,而白朴的创作也就是在这时开始的。

著作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现在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现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得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鸳鸯间墙头马上》,描写的是一个“志量过人”的女性李千金冲破名教,自择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剧,写得悲哀怛侧,雄浑悲壮;后者是喜剧,写得起伏跌宕,热情奔放。这两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对后代戏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戏曲史上,宋、金两代已有了纯粹演故事的戏曲,但没有剧本流传下来,我们无从说清楚这些戏曲的情况。元代的杂剧,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方面,都发展到相当娴熟的地步,为我国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保留下来的剧作中,可知其情节曲折,主题突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剧中人物,无论是因享乐而坏江山的唐明皇,冰肌玉骨、一身娇娆之气的杨贵妃,还是爽朗果敢的闺秀李千金,都塑造得各具个性,栩栩如生。以至于现在戏剧舞台上的唐明皇,还可见到白朴塑造的这一形象的遗风。


  与关汉卿相比,白朴的生活圈子比较局限,因此,他不可能从社会下层提炼素材,写出像关汉卿那感天动地的《窦娥冤》。然而,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意,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又是关汉卿所不及的。他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剧作的艺术成就,早已成为文学艺术上的重要研究课题。


  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到明代已经残佚,字句脱误。清朝中叶,朱彝尊、洪升始为整理刊行。全集收词二百余首,除了一些应酬赠答、歌楼妓席之作外,多为伤时感怀的作品。赖有这部作品,我们才可以了解白朴的生涯。他的词作,承袭元好问长短句的格调,跌宕沉详,天然古朴。

人物生平

  白朴(1226—约1306),字太素,号兰谷,原名恒,字仁甫,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一带),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称为“元曲四大家。”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交往甚好。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重重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从而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所以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投降了南宋,做了均州提鲁(八品官)。不久,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恢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及不满。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熬,感到十分痛苦。


  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 ,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文学才能

  白朴自幼聪慧,记忆过人,精于度曲。与关汉卿,王实甫(另一说为郑光祖),马致远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散曲儒雅端庄,与关汉卿同为由金入元的大戏曲家。在其作品中,著名的杂剧《梧桐雨》,内容讲述幽州节度使安禄山与杨贵妃私通,出任范阳节度使,与杨国忠不和,于是安禄山造反,明皇仓皇幸蜀。至马嵬驿时,大军不前,陈玄礼请诛杨国忠兄妹。明皇只得命贵妃自缢于佛堂中。李隆基返长安后,一日梦中相见贵妃,后为梧桐雨声惊醒,追忆往事,不胜惆怅之至。此剧在历代评价甚高,清人李调元《雨村曲话》说:“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另有一部作品《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是白朴最出色的作品,与五大传奇之一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故事写唐代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奉父命由长安去洛阳买花,途中和李世杰女李千金隔墙以诗赠答。当晚私约后园,二人私奔到长安定居,育有一子一女。后为少俊父亲发现,强令少俊休妻回家。李千金回到洛阳,父母已亡故。少俊中进士后,正式与李千金完婚。


  白朴的词流传至今一百余首,大多以咏物与应酬为主;其作品歌词典雅,属于文采派。杂剧有16种:《绝缨会》、《赶江江》、《东墙记》、《梁山伯》、《赚兰亭》、《银筝怨》、《斩白蛇》、《梧桐雨》、《幸月宫》、《崔护谒浆》、《钱塘梦》、《高祖归庄》、《凤皇船》、《墙头马上》、《流红叶》、《箭射双雕》。散曲有《天籁集摭遗》一卷,收其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套。

作者《白朴》的诗文
赏析

烛影摇红 前事用吕东窗韵

白朴白朴 〔元代〕

三尺枯桐,古来长恨知音少。玉箫吹断凤楼云,此恨何时了。落日飞鸿声消。□长江、离魂浩渺。□□□□,□□□□,□□谁表。风雨红稀,梦回别院莺啼晓。一生孤负看花心,惆怅人空老。待访还丹瑞草。驾飚轮、蓬莱去好。又愁沧海,恍惚尘扬,难寻仙岛。
赏析

水龙吟 予始赋睡词,诸公赓和三十余首。一

白朴白朴 〔元代〕

园旧游,因感其事,复用前韵。万金不买青春,老来可惜欢娱地。有时记得,江楼深夜,解鞍留寐。兰焰喷虹,宝香薰麝,玉醅*蚁。更谁能细说,当年风韵,江瑶柱、荔枝味。漂泊江湖万里,渺难寻、采菱拾翠。何心更到,折枝图上,卖花声里。蓬鬓刁骚,角巾欹堕,枕书聊睡。恨匆匆未办,莼鲈归棹,又秋风起。
赏析

满江红

白朴白朴 〔元代〕

云外孤亭,空怅望、烟霞仙客。还试问、飞吟诗句,为谁留别。

三入岳阳人不识,浮生扰扰苍蝇血。道老精、知向树阴中,曾来歇。

松稚在,虬枝结。皮溜雨,根盘月。恨还丹不到,后来豪杰。

尘世千年翻甲子,秋空一剑横霜雪。待他时、携酒赤城游,相逢说。

赏析

水调歌头 咏月

白朴白朴 〔元代〕

银蟾吸清露,白兔捣玄霜。青天万古明月,中有物苍苍。想是临风丹桂,费尽斫云玉斧,秋蕊自芬芳。印透一轮影,吹下九天香。怪霜娥,才二八,减容光。蛾眉几画新样,晚镜为谁妆。见说开元天子,曾到清虚仙府,一曲听霓裳。何事便归去,空断舞鸾肠。
赏析

水调歌头 至元戊寅为江西吕道山参政寿

白朴白朴 〔元代〕

香风万家晓,和气九江春。朝回冠盖得意,玉季和金昆。屈指登高旧节,侧耳称觞新语,采菊旧芳樽。南土爱王粲,东阁寿平津。节龙香,符虎重,印龟新。弓刀千骑如水,曾为下南闽。墙外阴阴桃李,庭下辉辉兰玉,一笑指庄椿。更看济时了,高卧道山云。
赏析

水龙吟 么前三字用仄者,见田不伐*呕集,

白朴白朴 〔元代〕

盖仄无疑,或用平字,恐不堪协。云和署乐工宋奴伯妇王氏,以洞箫合曲,宛然有承平之意,乞词于予,故作以赠。会好事者为王氏写真,末章及采云萧史台空,洞天谁是骖鸾伴。伤心记得,开元游幸,连昌别馆。力士传呼,念奴供唱,阿郎吹*。怅无情一枕,繁华梦觉,流年又、暗中换。邂逅京都儿女,欢游遍、画楼东畔。樽前一曲,余音袅袅,骊珠相贯。日落邯郸,月明燕市,尽堪肠断。倩丹青细染,风流图画,写崔徽半。
赏析

沁园春 金陵凤凰台眺望

白朴白朴 〔元代〕

独上遗台,目断清秋,凤兮不还。怅吴宫幽径,埋深花草,晋时高冢,锁尽衣冠。横吹声沉,骑鲸人去,月满空江雁影寒。登临处,且摩挲石刻,徒倚阑干。青天半落三山。更白鹭洲横二水间。问谁能心叱,秋来水静,渐教身似,岭上云间。扰扰人生,纷纷世事,就里原无此二字,兹从丁本补何常不强颜。重回首、怕浮云蔽日,不见长安。
赏析

木兰花慢 题阙

白朴白朴 〔元代〕

听鸣驺入谷,怕惊动、北山猿。且放浪形骸,支持岁月,点检田园。先生结庐人境,竟不知、门外市尘喧。醉后清风到枕,醒来明月当轩。伏波勋业照青编。薏苡又何冤。笑蕞尔倭奴,抗衡上国,挑祸中原。分明一盘棋势,谩教人、着眼看师言。为问鲲鹏瀚海,何如鸡犬桃源。
赏析

木兰花慢 王彦立所居南斋,榜真隐,庭中新

白朴白朴 〔元代〕

渺高情公子,得真隐、信悠哉。占上下壶天,中间隙地,凿破莓苔。移将鉴湖寒影,放微风、滟滟翠奁开。便有一番荷芰,都无半点尘埃。夜深明月晃闲阶。不负小亭台。尽罗袖盛香,碧筒吸露,一洗胸怀。红莲故家幕府,看新诗、题咏满南斋。好听萧萧风雨,老夫从此须来。
赏析

念奴娇 壬戌秋泊汉江鸳鸯滩,寄赠。

白朴白朴 〔元代〕

露团渐冷,又今年、孤负中秋明月。谁念江干、憔悴我,梦断芙蓉城阙。燕子东归,鸿宾南下,满眼芦花雪。行人何处,也应珠泪凝睫。常记楼上歌声,一尊酒尽,默默无言别。恨杀鸳鸯滩下水,不寄题诗红叶。聚泪鲛绡,画眉螺黛,总在归时节。百年心事,等闲休向人说。
© 2023 库百古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