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道

袁中道

(1570—1623)明荆州府公安人,字小修。袁宏道弟。初随兄宦游京师,交四方名士。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与兄袁宗道、袁宏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代表作家。有《珂雪斋集》。

作者《袁中道》的诗文
注释 译文

江行道中

袁中道袁中道 〔明代〕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天霁。晨起登舟,入沙市。午间,黑云满江,斜风细雨大作。予推篷四顾:天然一幅烟江幛子!

病中漫兴八首 其一

袁中道袁中道 〔明代〕

家计虽贫未夺糈,近来多病遂闲居。抚琴一室山皆响,吮墨频年草似书。

自散钵斋供慧鸟,新敷盆藻护文鱼。小劳亦是调身法,雨后园蔬手自锄。

注释 译文

听雨堂记

袁中道袁中道 〔明代〕

  乙未,中郎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肮脏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元祜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奚不可。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年荣华,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责自照。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内宽而外激,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不待老而可遂也,请归以俟。

长安道上醉归

袁中道袁中道 〔明代〕

天街十里雾濛濛,醉后依稀似梦中。
栖树寒鸦一背月,恋槽归马四蹄风。
棕榈暗暗藏禅寺,铃柝沉沉护汉宫。
讯罢驺人无一事,流星如火耀晴空。

别顾太史开雍时册封周藩取道回吴

袁中道袁中道 〔明代〕

细雨沾长道,垂条湿去旌。
时平天使贵,官泠客装轻。
泛月来沙海,踏花渡柳城。
风尘还着眼,亦自有侯嬴。

咏怀四首 其三

袁中道袁中道 〔明代〕

大运无终尽,细柳不常灼。金樽盛美酒,郁郁胡不乐。

以手摸头颅,隆隆一具骨。暂时属我身,谁知非我物。

转盼忽如电,微躯戢一木。乌鸦鸣其上,青蛙叫其足。

白蚁如白粲,行行相蚀驳。

咏怀四首

袁中道袁中道 〔明代〕

大堤有垂杨,郁郁垂新绿。
北风一以至,苍然换故木。
四时递推迁,时光亦何速。
人生贵适意,胡乃自局促。
欢娱极欢娱,声色穷情欲。
寂寞寄寂寞,被发入空谷。
胡为逐红尘,泛泛复碌碌。¤

咏怀四首 其二

袁中道袁中道 〔明代〕

陇山有佳木,采之以为船。隆隆若浮屋,轩窗开两偏。

粉壁团扇洁,绣柱水龙蟠。中设棐木几,书史列其间。

茶铛与酒臼,一一皆精妍。歌童四五人,鼓吹一部全。

囊中何所有,丝串十万钱。已饶清美酒,更办四时鲜。

携我同心友,发自沙市边。遇山蹑芳屐,逢花开绮筵。

广陵玩琼花,中泠吸清泉。洞庭七十二,处处尽追攀。

兴尽方移去,否则复留连。无日不欢宴,如此卒余年。

咏怀四首

袁中道袁中道 〔明代〕

世道交相丧,忠义递代出。
累累矜名子,祸来空叹息。
事机多倚伏,藏身亦何拙。
人皆种香兰,我独种荆棘。
香兰有人锄,荆棘老道侧。
注释 译文

西山十记·记二

袁中道袁中道 〔明代〕

  功德寺循河而行,至玉泉山麓,临水有亭。山根中时出清泉,激喷巉石中,悄然如语。至裂帛泉,水仰射,沸冰结雪,汇於池中。见石子鳞鳞,朱碧磊珂,如金沙布地,七宝妆施。荡漾不停,闪烁晃耀。注於河,河水深碧泓,澄激迅疾,潜鳞了然,荇发可数。两岸垂柳,带拂清波,石梁如雪,雁齿相次。间以独木为桥,跨之濯足,沁凉入骨。折而南,为华严寺。有洞可容千人,有石床可坐。又有大士洞,石理诘曲。突兀奋怒,皱云驳雾,较华严洞更觉险怪。后有窦,深不可测。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柳堤一带,不知里数,袅袅濯濯,封天蔽日。而溪壑间民方田作,大田浩浩,小田晶晶,鸟声百啭,杂华在树,宛若江南三月时矣。

  循溪行,至山将穷处,有庵。高柳覆门,流水清澈。跨水有亭,修饬而无俗气。山余出石,肌理深碧。不数步,见水源,即御河发源处也。水从此隐矣。

© 2023 库百古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