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中秋,既望之次夕,余以微倦,假寐以休。怀衿无温,憬焉而寤。
方醒之际,意谓初夜;倾听已久,乃绝声闻。揽衣出房,星汉照我,北斗摇摇,庭院垂光。芳桂一株,自然胜露;秋竹数茎,依其向月。青扉半开,知薄寒之已入;垩墙如练,映苔地以逾阴。象床低彩凤之帷,金釭续盘龙之焰。罗帱轻颺,而已惊蚊宿;琐窗无听,而坐闻虫语。湛湛之露,隔鸳瓦而犹凉;淅淅之风,送鸡声而俱远。辽落一身,旁皇三叹。岂象罔三求之后,将钧天七日之终。怃然自失,旋云有得矣。嗟乎!镜非辞照,真性在不照之间;川无舍流,静因有不流之体。然则屡照足以疲镜,长流足以损川,推移之时,微乎其难测也。且齐有穿石之水,吴有风磨之铜,油不漏而炷焦,毫不坠而颖秃,积渐之势也。笋一旬而成竹,松百年而参天,迟速之效也。人或以百年为促,而不知积损之已久;或以耄期为寿,而不佚我之无多。是犹夏虫之疑冰,冬鶡之忌雪矣。一年已来,偶有斯觉,未觉之顷,相习为安,况同景异情,觉而仍梦,庸得不即机自警,依影冥心者哉?于斯时也,从静得感,从感生空,意御列风之是非,乘轩云而升降,接卢敖之汗漫,入李叟之有无,犹陈思之登鱼山,茂陵之叹蔽屣也。
俄而侍娃旋起,闺人已觉。一庭之内,群籁渐生。似华胥之顿还,若化城之忽返。是知安闺房者苦人之扰天,栖空山者必静而慕动。神仙纵可以学至,傥非智慧之士所得而息机焉。居尘途而谈元寞,在金门而希隐遁,悬车之愿徒设,拂衣之效无闻。与北山轩眉,终南捷仕,牛巢论禅代之事,武陵知汉晋之迁,亦有欣哀,未容相笑也。若出而思隐,将隐而思出乎?子思所以有素行之箴,许由所以有一瓢之累也。但幸契遐心,堪祛劳虑,信有为之如六,悟还真之用九,盖梦在百年之中,而愁居情之外。由是澄心眇言,然脂和墨,聊赋其意,命曰《秋醒词》。
浣笔冰盂,叩声霜磬。飞萤入户,引幽想以俱明;早雁拂河,闻秋吟而不去。人间风月之赏,别有会心;道场人天之音,切于常听也。
王闿(kǎi)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